爱孩子是让孩子有一天能够离开我们,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。
最近,在网上刷到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。
新加坡一处公寓内,发生了一起双尸案:七十多岁的父亲在卧室化为白骨,他47岁的女儿倒在客厅门边。
据法医判断,这两人中是老父亲先走的,差不多一个月后,女儿才没了气息。
这三十天的时间差,隔开了生与死,也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。
逝去的女儿名叫徐娜,她的人生曾是一幅镶着金边的画卷:
2001年,徐娜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毕业。
仅仅两年后,又取得了同校的硕士学位。
2008年,她考上了剑桥大学的博士。
毕业后,成了法国国家数字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员……
徐娜俨然一个勤奋、上进的人生赢家。
然而,在邻居零碎的记忆里,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。
有人看见她“边走边手舞足蹈”,举止异常,疑似有精神问题。
每次出门时,也必须要年迈的父亲寸步不离地陪伴左右。
特别是2017年,徐娜的母亲去世后,父女二人与邻居的往来更少了。
他们相依为命,父亲是女儿与外界唯一的连接,是采购食物的通道,也是抵御现实的屏障。
直到某一天,这根看似硬朗的支柱悄然倒塌。
我们无法得知徐娜在父亲离去后的这一个月经历了什么。
或许她呼唤父亲的声音一点点从焦急到虚弱,或许她最终意识到,那个永远在身边的人再也不会醒来。
这个能够解开剑桥顶尖难题的聪慧大脑,最终也没能解开“如何独自生存”这道最基本的命题。
就这样,活活饿死在了父亲尸骨的不远处。
为这起悲剧叹息的同时,我也不禁在想一个问题:
当我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业成就上时,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生存教育?
即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,如何寻求帮助,如何在无人撑伞时独自走过风雨?
就像徐娜的父亲,他用尽一生为女儿筑起一座避风港,却独独忘了教她如何独自扬帆。
说到底,每个孩子都将独自走向世界的丛林。
而父母能给他们最珍贵的礼物,不是无忧的温室,而是面对风雨的勇气、解决问题的智慧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。
这些,才恰恰是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,最好的护身符。
这则新闻之所以格外触动我,是因为我身边也有类似的父母。
他们都有一种错误的思维,总觉得孩子嘛,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,却鲜少关注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,与世界相处的能力。
我表姐就是其中之一。
每天早饭给儿子小宇端到床头,衣服洗完叠好,连袜子都从不让孩子碰:“你只管好好学习,这些活儿有爸妈呢。”
小宇也不负众望,打小就是学霸,从小学到初中,奖状贴满了客厅墙。
直到三年前,小宇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,需要住校。
表姐送他去报到时,还特意给舍友们塞了水果,反复叮嘱:“我家小宇第一次独立,麻烦大家多多关照。”
可没俩礼拜,老师就打来了电话。
表姐还以为是小宇又拿了月考第一,结果电话里老师叹着气说,小宇的舍友集体要换寝:
床底下堆了十几双没洗的袜子,都发馊了;还总用同桌的洗发水、抽纸;东西扔得满桌子都是,别人提醒他他还委屈地说 “我妈以前都帮我弄”……
然而,换到第二个宿舍,同样的问题再次上演。
第三次换宿舍后,小宇自己崩溃了。
那天深夜,他哭着给表姐打电话:“妈,我要回家......学校里没有人喜欢我。”
那一刻,表姐才震惊地发现,那个永远考第一的儿子,竟然不会叠被子、不会整理衣柜,更不懂得什么是界限和尊重。
她一直以为给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就是对他的爱,没想到却培养出了一个自私、脆弱的巨婴。
网上有个流行词叫“蹲族”。
指的是受过大学教育,毕业后却过上了“吃——睡——打游戏”的隐居生活的一类人。
作家@李月亮就曾分享过一位读者的经历。
读者有一个儿子,她对儿子的唯一要求是考上名校。
从小到大,她不让他做任何学习以外的事情,也不让他和小伙伴一起玩耍。
儿子也所愿考上了名牌大学。
但是,儿子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三次,三次都未能通过试用期。
随后,就开始破罐子破摔,整日窝在家打游戏。
她找到儿子之前供职的一家单位询问原因,对方坦诚说:
“你儿子工作能力很差,批评几句他就甩脸子。而且不太懂事,开会老呛领导,跟同事相处也不好……”
她这才醒悟,自己的儿子优秀、聪明、多才多艺,但却完全无法适应社会。
在旁人眼里只是毛毛雨的挫折,落到他身上却成了能把人浇透、让人站不稳的狂风暴雨。
就像一条鱼突然被扔到了浅滩,连呼吸都觉得费劲。
我看过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。
其中有一集将镜头对准了芬兰,这个位于北欧的小国。
芬兰虽然人口稀少,却是名副其实的“教育最强国”。
这里的孩子不仅成绩好、创意多,而且拥有全球第一的幸福指数。
这是怎么做到的呢?
原来,秘密就在于芬兰的“生活教育”。
七年级的学生每周有长达3小时的烹饪课:从设计菜单、采购食材到摆盘上桌,全程由学生独立完成。
在教师看来,做饭不仅是一项生活的技能,更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。
回到家里,父母也会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。
等到年龄更大一些,还会送他们去麦当劳、星巴克打工,培养他们与他人相处的能力。
如果说学习课本知识是“知”,那么生活技能,就是一种低成本,又高收益的“行”。
除了学习课本知识,孩子更要做家务、多实践,“知行合一”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。
所以,为了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、变通能力和与世界相处的能力,我们也可以从生活教育入手,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。
教育家蒙台梭利发现,儿童在特定阶段对某些能力的学习具有吸收性心智。
生活中,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点。
6个月左右允许孩子自己用手进食,1岁左右鼓励孩子使用吸盘碗自主进食,避免追喂;
2 岁左右准备儿童马桶,通过相关绘本引导孩子自主如厕,并在成功后给予孩子贴纸等奖励。
这一阶段,父母要注意延迟帮助。
比如,当孩子袜子穿反时,可以先问问他:“你的袜子好像有点不一样,你发现了吗?”给孩子自己纠错的机会。
3岁以后我们可以逐步扩展孩子的“生活技能包”,比如:
教孩子用儿童扫帚扫地、用喷壶浇花;
叠毛巾、用削皮器处理香蕉;
学会系鞋带、制定家庭一周食谱(由父母协助采购)等。
平日里,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孩子学会接待客人,如倒茶、递水果,培养孩子与他人共处的意识。
这时候,我们可以增加难度,帮助孩子掌握更多进阶技能,比如:
要求6-8 岁的孩子学会使用洗衣机清洗小件衣物、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等;
要求9-12 岁的孩子独立完成晚餐烹饪(如番茄炒蛋)、管理家庭一周预算等。
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,对他们进行应急能力的培养,例如,学习处理家电小故障(如更换灯泡)、使用急救包处理擦伤等。
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,作为父母我们还要坚持“四不原则”。
不代替——当孩子尝试系鞋带时,即使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也不伸手帮忙;
不打断——当孩子专注于整理书包时,避免催促“快点,该睡觉了”;
不评判——不说“你叠的被子真乱”,而是问他“你觉得怎样叠会更整齐?”
不奖励物质——用精神奖励替代金钱奖励记录孩子的进步,比如,今天独立完成晚餐奖励1颗星星。
教育专家画云博士有一段话说得很好:
“爱孩子和爱其他的珍爱物件或宠物不同,珍爱的物件或宠物要保留在身边,欣赏爱惜。可是爱孩子却是为了有一天让他们离开我们,并时刻为他们的离开做准备。”
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要独自走进人群,会碰到没人替他解释的误会,会撞上需要自己咬牙扛住的压力。
那些我们曾经替他扛下的琐碎,终将变成他必须独自面对的日常。
你今天替他洗的袜子,明天他得自己学会拧干;
你现在帮他挡的难题,未来他要自己找到答案。
所以,真正的爱从来不是终身护航的船,而是帮孩子造好自己的帆。
这样他能在社会里从容扎根,能在生活里找到乐趣,在难题前不慌不忙。
而这,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和最高的荣誉。
发布于:安徽